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这是苦笋与茗的第71篇原创文章
古巴导弹危机持续的13天,是美苏冷战军事对立的顶点,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全面热核大战的13天。
事件发生在年10月,如果以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开启的标志,则距离冷战开启已经16年。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世界地图上争锋相对,寸土不让。每增加一个盟友便意味着减少一个潜在的敌人,一方势力范围的扩张必定会刺激另外一方。
典型的零和博弈。
以上是冷战的大背景。而讨论古巴导弹危机绕不开的,是柏林问题。
一、柏林问题
二战晚期,反法西斯联盟向敌人心脏:柏林,发起最后冲击。
苏联从德国东面推进,美军和英军从德国西面推进。
苏联人敢于牺牲,于年4月30日,率先攻破柏林。
美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随后进入柏林,与苏军统帅朱可夫商定盟国组成对德管制委员会,将柏林分四个区,由苏美英法分别占领。
苏区占一般弱,剩下面积为美英法三国,此为东柏林(苏联)和西柏林(美英法)划分之始。
德国也被化为4个区域,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区从上到下为英国、美国、法国占领。
年3月,美英法宣布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独立主权国,即联盟德国,俗称西德;苏联不甘落后,在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俗称东德。
柏林地处苏占区,但是苏联并不完全拥有这座城市。卧榻之侧启容他人酣睡,西柏林一直是苏联的心病。
年6月3日和4日,赫鲁晓夫与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赫鲁晓夫提议盟国签订对德合约,一旦签订后,盟国将失去柏林驻军的借口,苏军将掌控整个柏林。肯尼迪洞若观火,委婉拒绝。
同年8月,柏林墙开始修建。东西柏林之间,从此有了一道物理屏障。
苏联修建柏林墙,是为了应对大批东德人,尤其是工厂的技术工人,通过柏林逃亡西德。
肯尼迪不愿在此事上刺激苏联,称柏林墙为防御性质,并未威胁到西柏林的治理,故予以默许。
聊完柏林问题,再把目光转向舞台的中心——古巴。
二、红色古巴
古巴位于美国南部门户,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只有90海里。
年,游击队出身的卡斯特罗率领数百人,攻占古巴首都哈瓦那,宣布成立新政府。
美国戒心重重,诋毁古巴革命。作为回应,卡斯特罗将古巴家美资企业收归国有。美国随即宣布对古巴制裁。
两国交恶,给了苏联机会。古巴地处资本主义阵营核心地带,具备重大战略地位。年,赫鲁晓夫邀请卡斯特罗到苏联,请他登上列宁陵墓,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肯尼迪意图推翻卡斯特罗政权,他认为当年卡斯特罗只靠几百人,就统一古巴全境。只要有一只武装力量打入古巴,古巴人会一呼百应。
肯尼迪所谓武装力量,即中央情报局在尼加拉瓜招募的雇佣军,骨干是古巴流亡分子,总计人,称“古巴旅”。
雇佣军先是发动空袭,随后在猪湾登陆,想象中一呼百应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孤立无援的古巴旅被卡斯特罗消灭。此即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让新上任的肯尼迪总统饱受怀疑,国内有舆论批评他软弱、缺乏判断力。
对古巴的渗透依然在进行中。
年11月,美国批准了“獴行动”——一个由中央情报局领导的试图从内部颠覆古巴的秘密计划。其中重头戏是持续对卡斯特罗的暗杀。
卡斯特罗也成为世界上被暗杀次数最多的人,据9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的一份档案显示,卡斯特罗遭遇过次暗杀。
这哥们也真是命硬。
三、导弹危机爆发
公认的导弹危机持续时间是从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的13天。
为了了解事件的全貌,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10月16日之前。
月2月,在对美国入侵古巴的担忧下,苏联最高主席团批准了对古巴的巨额援助,同时承诺将在古巴部署SA-2防空导弹。
年4月,苏联进一步增加对古巴的援助。4月12日,苏联最高主席团批准向古巴运送教官和枚导弹,以及一个团的常规部队。
到年的夏末,每个人都知道苏联持续在向古巴运送大量的导弹和部队,以增强古巴对可能存在的美国入侵的防御力量。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苏联玩起了孙子兵法里“明修贱道,暗度陈仓”的戏码。
年5月21日至24日,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大量核武器。
美国方面,并非没有考虑过苏联往古巴部署核武器的可能性。
早在年3月,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就呼吁过要警惕苏联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的可能性。
而美国密集完备的情报网络,也确实收集到一些可疑的证据。
年8月23日,在肯尼迪总统出席的一次会议上,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麦康明确警告说苏联可能会在古巴部署核武器。
肯尼迪遂签署号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要求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对苏联可能在古巴部署导弹所构成的威胁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号备忘录的另一个主题,是如何将“朱庇特”导弹撤出土耳其)
然而,这一切只是怀疑,美国尚没有发现决定性的证据。另一方面,苏联的掩护工作也确实做得好。
年9月4日,苏联政府驻华盛顿大使多勃雷宁私下向罗伯特-肯尼迪保证,苏联运往古巴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
9月11日,苏联发表公开声明,再次重申没有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和运载导弹,警告美国不要进攻古巴或者苏联向古巴运送物资的船只。
9月13日,肯尼迪就苏联向古巴增加军事存在一事,第一次发表公开的电视讲话。他接受了苏联的保证,同时警告,如果古巴成为苏联的军事基地,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保卫自身和盟国的安全”。肯尼迪还就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的定义做了明确的区分。
概括来看,危机爆发前两国的外交互动,都是成功的。
苏联成功骗过美国,美国也向苏联传达清晰有效的威慑信息:自己能允许什么,不能允许什么,如果不被允许的情况发生,美方将坚定地采取行动。
10月14日,美国的U-2侦察机,在飞过古巴上空的侦查中,拍下了苏联正在部署的导弹基地的图片。
10月15日,肯尼迪得知了这一被确认的消息。
16日,肯尼迪组织政府内各重要部门的高级顾问召开第一次会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苏联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采取如此冒险的行动?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商讨应对策略。
行文至此,各位看官可以暂停阅读的进度,把自己想象成肯尼迪高级顾问团中的一员,思考下苏联这一大胆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正如本格推理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挑战读者”环节所提示的那样,文章一开始的背景介绍,已经提供了部分(但不是全部)解题的线索。
四、苏联的动机
根据已知的情报和内部密切频繁的讨论,肯尼迪和他的高级顾问们提出了四种可能的解释:
1、古巴防御说
赫鲁晓夫希望把古巴打造成开设在资本世界家门的展现社会主义优势的窗口,其战略地位可以与民主德国境内的西柏林划等号。
美国持续进行的对古巴的渗透和颠覆活动,让卡斯特罗政权和背后的苏联老大哥寝食难安,部署核武器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做法。
这一解释存在很多问题:
a、如果单纯为了保卫古巴,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比如派驻更多的军队,部署更多常规战争武器,以增强古巴的常规防御力量。也可以同卡斯特罗政权签署公开防御条约,用以威慑美国。部署核武器,反而把古巴推向更为危险的境地。
b、即使出于某些考虑,苏联认为部署核武器是必要的,那也只需要部署战术核武器(射程在公里以内的导弹)就够了。战术核武器成本低,部署快,隐蔽性也更强,而无需部署那么多的中程弹道导弹(MRBMs,射程1km)和中远程弹道导弹(IRBMs,射程km),也无需设立弹道导弹潜艇基地。
c、时间上不协调。应对美国入侵的威胁,最高主席团在4月12日的决定,已经是苏联最终的反应。运送核武器的决定,是一个多月后,由赫鲁晓夫提出,递交最高主席团,获得形式上的同意然后实施的。
2、冷战政治说
放在冷战的大背景之下,赫鲁晓夫的挑衅是显而易见的。在美国三令五申不允许何种情况发生时,苏联却一再突破美国设定的底线。
正如危机期间政府内部情报专家所达成的共识:“苏联在古巴增加军事力量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显示全球的力量均势已经向他们那边倾斜,美国再也不能组织苏联的进攻性权力进入其半球之内”。
如果美国无法妥善解决家门口的问题,那美国阵营里的小兄弟们又如何能信任美国会保证它们安全的承诺呢?
肯尼迪在猪湾事件的优柔寡断,被赫鲁晓夫认为是缺乏意志的表现。
维也纳会议上,赫鲁晓夫可能加重了对这个年轻总统的这一看法(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因而往古巴运送导弹,既是对整个美国最高意志的试探,也是对肯尼迪个人意志的试探。
冷战政治说也存在一些问题:
a、苏联部署的武器的规模和性质,远超政治性试探的需要。
b、冷战博弈中,威慑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它应当是一种既成事实。而苏联在还没有完成全部导弹部署时,就已经被美国发现。这很难不归咎于苏联方面没有刻意对部署行动进行掩蔽。如果真的要实现威慑,部署小型的战术核武器,反而能更高效地达到这一目标。
c、为什么选在古巴?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比苏联在加勒比海对美国的军事劣势更大了。
3、导弹力量说
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试爆其第一颗原子弹,苏联紧随其后,于年试爆其第一颗原子弹。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拉开帷幕。
核武器不仅是战场上的终极杀招,也是世界大国的身份象征。拥有核武器的规模决定了谈判桌上的气势。
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年,美苏的核力量对比如何呢?苏联完全处在下风。
苏联方面,可以从本土打到美国大陆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只有20枚,而苏联军火的一贯特征是:威力很大,精读不行,不免让人怀疑这些导弹是否真的跨越大洲命中目标(多年后,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摊牌,这些导弹确实难以肩负攻击美国本土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此外,苏联有约6艘弹道核潜艇,都位于苏联唯一的战略核潜艇基地科拉半岛北部,距离美国英里,导弹射程英里;
苏联威胁美国本土的最大希望,是架远程轰炸机,但美国的空防不是摆设,这些轰炸机很难真正到达美国本土。
综上,苏联的武器库里真正能威胁美国阵营的,不是远程弹道导弹,而是几百枚中程、中远程导弹和航程更短的可携带核弹的轰炸机。这些可以直接威胁到西欧国家,但是无法打到美国。
同期美国,拥有至少枚洲际导弹,12艘北极星弹道导弹潜艇(每艘装备12枚导弹),以及部署在欧亚各地和美国本土的架轰炸机。可以从各个方位对苏联发动进攻。
美国还在其盟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了“雷神”、“朱庇特”等各式中远程弹道导弹(位于土耳其的15枚朱庇特导弹恰好在62年3月份完成部署)。
对比可知,美国具备对苏联本土进行全面核打击的的优势,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经具备“辉煌的一次性打击能力”:苏联根本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的战力对比,对苏联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62年3月,美军设置在土耳其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完成,更是刺激到赫鲁晓夫。
“为什么不扔只刺猬到山姆大叔的裤裆呢”(赫鲁晓夫语),把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部署到古巴,打击范围可以覆盖美国本土全境,这是实现美苏两国真正核均势的重要一步。
导弹力量说可以很好地解释苏联部署的核武器数量和性质。但仍有两点疑问,一个是时间点问题,为什么这么着急实现战略平衡?二是,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呢?除了实现核均衡的长远目标,是否还另有诉求?
4、柏林问题说
柏林,还是柏林。
柏林问题之于苏联,用赫鲁晓夫形象的语言描述,“就像一颗蛀牙”,必须拔掉。
西柏林在东德境内,苏联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可以轻松攻占柏林全境,之所以一直没有采取行动,是忌惮美国的核威慑。
根据美国的公开战略和柏林防御计划,如果苏联动用其优势常规力量封锁或者占领柏林,美国将首先发动核战争。
赫鲁晓夫在各种公众或私人的场合,持续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而美国的立场没有丝毫松动。
赫鲁晓夫耍了一个滑头,在9月28日给肯尼迪的私人信件里,赫鲁晓夫保证“在美国选举之前,我们不会对西柏林采取行动”,这句示好的政治说辞,就像一枚烟雾弹,掩盖了实际上已经开展的行动。
对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步行动,如果美国无所作为,说明核威慑起到了作用,美国不愿意为柏林贸然挑起一场危及美国本土的核大战,赫鲁晓夫将把西方从柏林赶走;
如果美国试图谈判,条件就是在古巴和西柏林之间做交换。
如果美国封锁或者入侵古巴,赫鲁晓夫就有同样的理由,封锁或直接占领柏林。
无论美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都将给苏联同样行动的机会,最终指向苏联解决柏林问题。
高,实在是高。
古巴不过是大国博弈之间的一个棋子,是赫鲁晓夫拿来与掌握先手优势的美国叫板的筹码。
综上,导弹力量说和柏林问题说,是对苏联动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是在苏联实际部署导弹的行动中,还是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点,为苏联的真实意图蒙上一层雾霭。
如前所说,威慑能成功的条件是它是一种既定现实,苏联应该在整体部署完成之前保持隐蔽。而实际上,只有运送导弹的过程是秘密进行的,在古巴部署的过程,简直像修建民生工程,毫无遮掩的迹象。
导弹场地也是按照苏联的标准样式进行建设的,生怕别人认不出来似的。
对飞过古巴上空的侦察机,苏联古巴方面并未采取任何行动,这也是一个谜团。苏联曾经在本土击落过一架美国的U-2。
这些疑问,需要切换到另一种思维框架,才能得到解答。本文篇幅有限,放到下一篇文章再展开。
五、美国的反应
摆在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团面前的,是一个世纪难题。苏联已经占据了主动,而一旦处理失当引发热核大战,这一人类纪上最大灾难的责任,很有可能被扣在美国,乃至肯尼迪个人头上。
肯尼迪和其顾问团讨论了很多应对方案,包括:
1、不做任何反应
很快被排除。事关总统的个人威信。肯尼迪在猪湾事件上失手,以及他曾公开向民众承诺苏联没有在古巴部署攻击性武器。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肯尼迪很有可能被弹劾。
2、外交施压
被排除。外交谈判将给苏联更多时间用于完成导弹的部署。
在涉及根本利益方面,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本身是意志力不足的体现,只会将自己推向更加弱势、被动的局面。
事实上,肯尼迪的顾问中有人提出用土耳其部署的朱庇特导弹作为交换条件,虽然这些导弹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但是这一提议还是第一时间被否决了。
肯尼迪认为:“不是退让的时候,退让让欧洲人证实他们的怀疑,即我们会为了一个与他们并无利益关系的地区保护自身利益而牺牲他们的安全,这将导致盟国破裂”
3、与卡斯特罗秘密接触
被否
4、入侵古巴
这将是代价高昂的大规模行动,很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是核战争。入侵被认为是最后手段。
5、空中打击
通过奇袭,精准摧毁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核设施。
肯尼迪一开始倾向这种方案,但是这种方案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保证打击是小规模并且只针对非常有限目标的,而小规模打击又无法完全清除古巴武器的威胁。
打击很有可能会杀死导弹场地上的俄国人,杀死大国的公民和士兵很可能引起苏联的报复。也就是说,空中奇袭依然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战争,苏联也完全有理由对柏林采取同样的行动。
6、海上封锁+最后通牒
这是最后被采纳的方案。
海上封锁,以阻止苏联继续运送导弹;最后通牒,要求苏联撤出已经部署的导弹。拒绝谈判,避免苏联在核心问题上的拖延。
该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是介于不行动和军事打击之间比较温和的中间路线,既能体现美国的坚定立场,又不像军事打击那么危险。
(2)将皮球踢给赫鲁晓夫,如果硬闯封锁线,导致双方开战,责任在苏联一方。
(3)可展示强大的海军力量,进行威慑。
(4)给苏联留下体面退让的台阶。
为了使最后通牒充分可信,美国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释放强烈明确的信号:
佛罗里达集结了20万美国部队时刻做好入侵准备;
美国上百架战斗机转移到能更容易打击古巴境内目标的机场上;
美空军1.4万士兵和24个运输队进入待命状态......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10月20-21日,该方案被确定下来。
10月22日,肯尼迪发表公开电视讲话,宣布封锁的决定。
当日,肯尼迪将美军在全世界的戒备状态提升到三级戒备状态,将战略核力量提升到二级战备状态——仅仅低于即将爆发核战争情况下的战备状态。
这是美国军事史上戒备层级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核战争戒备。
六、苏联的反应
肯尼迪的公开讲话,让苏联人松了一口气,他们认为美国实施封锁,而不是武力进攻古巴,是软弱的表现。
苏联确实考虑过对柏林进行封锁,但对事态升级的担忧,阻止了赫鲁晓夫采取这样的行动。
赫鲁晓夫命令去古巴途中的30艘船中的大部分停下,但是四艘装有中远程导弹的船和一艘装有这些导弹携带的核弹头的船,与四艘带有核鱼雷的潜艇继续前进。
10月24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充满挑衅意味的信。当日,苏联军队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战备级别。
同日,在这几艘携带危险武器的货船接近美国的封锁线时,打头的“基莫夫斯克”号停了下来,然后调转了航向。
不知道出于什么理由,赫鲁晓夫退缩了,而最高主席团还不知道这一新的命令。
10月25日,苏联方面收到肯尼迪对昨天信件的简短强硬的回复。赫鲁晓夫换上和解的语气,在内部最高主席团会议上表示,只要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他们就会撤走导弹。但是,他会首先观望下,确定肯尼迪真的不会再退让了。
10月26日,赫鲁晓夫收到一系列表明美国提升军事级别的情报,其中一份来自华盛顿克格勃报告的影响突出。有趣的是,这封表明美军“已经做好最后准备”,“可以随时开始(战争)”的情报,其来源是美国一个记者在一个酒会上随意发表的个人看法。受此刺激,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发出了在内部会议上的提议,建议和平解决危机。
10月27日,可能是美国让一艘邮轮“布加勒斯特”通过封锁线的事实,让苏联人错误估计了美国的决心。赫鲁晓夫再次提高报价,要求美国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要命的是,苏联人是通过公开广播的形式传达这一要求的,这使得美国不可能接受这个条件(尽管私下里美方早就想替换掉土耳其陈旧的武器装备)。
当天傍晚,美国通过对外声明方式,迅速拒绝了这一提议。与此同时,肯尼迪给赫鲁晓夫的私人信件抵达莫斯科,信中提出苏联撤出核武器,以换取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保证。
同一天,古巴击落了一架飞过古巴上空的美国U-2侦察机。卡斯特罗致信赫鲁晓夫,认为战争将在24-72小时内打响,届时希望苏联用核武器打击美国。
当晚,罗伯特-肯尼迪私下会见多勃雷宁。罗伯特肯尼迪非常明确地发出美国将在接下来的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威胁。多勃雷宁提到土耳其问题,罗伯特先是说“没有这类的交易可做”,过了一段时间后,说这涉及北约,无法公开交易,但是他私下里可以保证,将在四五个月内撤去导弹。而苏联需要对这个保证保密,一旦被外界知道,美国将不承认有过这样的保证。
多勃雷宁将这一信息带回了莫斯科。
10月28日,赫鲁晓夫召开最高主席团会议。他告诉主席团的同僚们,他们“正面临这战争和核灾难的危险,结局可能是整个人类的毁灭”。“为了挽救世界,我们必须退让”。
随后,苏联在广播中发表声明,宣布将“拆除那些你们所认为的进攻性武器装备,并把它们运回苏联”。
危机的关键阶段结束了。
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古巴也是在广播中得知这一消息。
事实证明,单纯的封锁无法迫使苏联改变主意,只有明确且可信的威胁才能奏效,而这种威胁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对苏联所具备的优势之上的。
以上只是概括地勾勒出导弹危机事件的始末,真实的历史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美苏两大握有毁灭世界好几遍力量的国家的博弈,其复杂度超过任何教材里的博弈论理论所能指导和解释的范畴。
从博弈的结果来看,是否可以说美国战胜了苏联呢?我不这么认为。
美国和苏联都是赢家,事实上,他们除了彼此成功没有其他选择。
这跟囚徒困境不同,囚徒困境中任何一方选择背叛,致使另一方失败的,自己还能获得收益。美苏对峙,其中任何一方失败,另外一方承受的代价都是无可估量的。
当我们深入风暴之中,看处在暴风眼的两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他们作为人类的一员,对人类毁灭的恐惧是共通的,这使得他们在避免核灾难的博弈中别无选择,只能合作。
赫鲁晓夫是打比方的高手,他在危机期间写给肯尼迪的一封私人信件中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还没有失去控制,并能清醒地知道这将导致什么,那么,总统先生,你我现在就不应再拉这条已经被你打上战争之节的绳的两端。因为我们两人越是用力拉,结也就打得越紧。而到了某种程度,即使是系上这个节的人也将无力把它解开。那时就必须切掉这个结,而这将意味着什么无需我再向你解释,因为你自己非常明白我们两国握有什么样的可怕的力量。
希望在今天这个时代,手握核武器的国家的领导人,都能有与赫鲁晓夫同志一样的觉悟。
(完)
预告:这篇文章通篇是将美国和苏联视为理性行为体做出的宏观叙述。计划再写一篇文章,切换微观视角,看危机中那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如何影响塑造了整起事件的走势。敬请期待。
这是苦笋与茗的第71篇原创文章
潘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