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盖百霖的副作用有哪些 https://m-mip.39.net/pf/mipso_6172540.html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潍坊市教育局《关于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潍教工委〔〕12号)等文件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潍坊市教育局面向各县市区教育部门、普通中小学校,征集了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乡村田园课程、乡土游戏课程、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为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习交流,潍坊教育发布将陆续推出一批优秀案例。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激励保障,坚持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
农村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简介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始建于年,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教职员工19人,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是一所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充满人文情怀和发展潜力的园林式乡村小学。
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实现教育“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为总体目标。按照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轨迹,以《农村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改项目立项为抓手,以“融合传统文化,融合德智体美”为教学理念,构建了“两融合五聚焦七彩评价”的小规模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确立了以培养“劳谦君子”为育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整体推进、特色发展、实效推广的实施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现代育人理念和现代农村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案例内容
(一)多层面科学设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
1.两融合,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融合传统文化,传承劳动精神。结合自身农村区位、历史沿革等条件,劳动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开设智慧农耕、幸福家政、大国小匠课程。
(2)融合德智体美,优化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和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劳动教育为支点,以项目式研究为抓手,基于知行合一,通过五个聚焦因地适宜地开创“文化传德、慧根生智、励志健体、润心行美、君子能劳”五大主题课程。
十字路小学劳动教育启动仪式(家校社)
十字路小学种子社团收获的幸福时刻
以项目为支撑,聚焦传统文化,开发幸福家政、智慧农耕课程。深掘二十四节气内涵,以节气课程为载体,以拓展性活动为路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农村学校传统文化与实践育人双旋共推新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传承劳动思想,为劳动教育的落地做好了文化铺垫。通过聚焦家庭的幸福家政、聚焦学校的校职体验、聚焦社会的志愿活动、聚焦传统的智慧农耕和聚焦个性发展的大国小匠,完善和优化了五育融合劳动课程,确立了以培养“劳谦君子”为育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
学校编写的《十字路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指南》,坚持项目化原则,开发设计“劳谦君子六阶清单”,清晰地列出了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五个方面内容,每个年级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十个具体任务,六年共计60件劳动事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挖资源,搭建“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设计“横相关、纵有序”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选择具有教育性的劳动主题,使劳动教育更聚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横向建立“低门槛”的实践模式:面对家庭依托家委会建立“家委会制度”,面向学校依托项目组建立“五导工作机制”,面向社区依托签约合作方式建立“实践基地”,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家校社三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实践、探索、体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纵向推广“必修+选修”结合模式,开展劳动竞赛,组建特色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十字路小学塑料大棚1号——紫苏和油菜
快乐节气——芒种节气收麦忙
3.借东风,建立“劳动幸福银行”评价体系
邀请潍坊学院曲振国教授团队指导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研究,通过建立“劳动幸福银行”“七彩”评价体系,融入财商教育,构建基于劳动创造价值促进成长的评价与积分标准,让成果评价可视化,逐步完善学生在劳动课程和育人活动中的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及时反馈、诚信记录的“评价育人”功能。
(二)重实践扎实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
1.学生个性发展
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实践体验,七彩评价体系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以我校“劳谦君子六阶清单”为目标,由25%学生能达标,到目前90%的学生能够达标,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教师专业发展
完善了教学体系和教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模块化、多层次、联动式的教学体系;二是基于PBL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由科室主任牵头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现有课程做融合,力求减负增效的前提,丰富课程内容;三是教研专业保障。内引外派,理念引领,为成果把脉会诊,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同时,建立学科共同体。
教师教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3年间,共发表论文20篇,编写校本课程9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市级课题9项;获得市级教学和科研成果5项;3名教师被评为潍坊市立德树人标兵,获得课堂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潍坊市内汇报3次、市内推介会2次。教师主动参与项目,内在深层次的幸福感和充实感,是无法用数据说明的。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的主力军。
3.学校特色发展
(1)成功申报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年以来,我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在区域内取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农村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年在“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功立项;年列为潍坊市重大问题研究项目。
(2)年2月学校的《深掘二十四节气内涵构建农村学校传统文化与实践育人双旋共推新模式》案例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典型案例;年6月学校《立德树人厚根基劳动育人铸品格》被评为“山东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秀案例”。
社会研学——园艺,感受自然之美
(3)获得广泛社会效应
经验做法在县域内推广示范影响广泛,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郭佳,到我校调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给与高度评价。先后被授予“中央教科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学校”;山东省第一批通过验收的农村标准化学校;全国小学语文“基于表达的主题学习”的观摩研讨会上学校表演的《春之古曲》素养展示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中国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