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www.czktmy.com/bdfzl/bdffx/1693.html
壮族是一个拥有历史悠久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其文化精髓在某些方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对壮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作
用。无论是旧社会还是新时代,壮族文化始终以其先进理念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汉化与外来文化的冲
击,壮族的文化传承效果不容乐观。其在传承弱势也日益彰显。
壮族饮食文化:壮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色美食
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花色饭”、乌米饭“,是壮族节日传统食品,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饭
是将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并取其汁分别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红、黄、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
构成五色,色彩缤纷,香味诱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有做五色饭,用于祭礼和食用,或馈赠亲友。
粽子,我们一年里有俩节日吃粽子:春节和端午节。
我们过年时不吃饺子,但必吃粽子,没有粽子不算过年。我们春节的粽子统称年粽,细分之下,新媳妇回娘家所送的一对粽子又
称”逢白务“(壮语,意即新媳粽);年内有人亡故的人家因禁忌包粽子,亲友所赠送的用于祭祀新故者的粽子称”拜逢“(壮
语,意即粽祭)。我们的年粽在形状上与端午所吃的三角粽不同,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隆起的长条形。粽子中有各种各样的馅
儿,去了皮的绿豆、长条形的五花肉、花生仁儿、板栗等,依个人口味而配制。年粽小的有几两,大的有几斤重,后者多用于祭
祀。
玉米粥
是将玉米磨成面,煮粥时取适量撒入沸水里,然后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带着玉米香。另外的又称玉米糊,桂西一带民间日常食
品。将玉米粒磨成细粉末,待水沸后,一边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匀地撒下锅里,一边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搅拌,煮成糊状即
可食。
炒田螺
民间风味小吃。春夏季节,将田螺放入水中(水里可放些柚子叶加快吐泥)养数日吐净泥浆,然后将其外壳洗净,将尾部去掉一点
尖端,剥开螺盖,以便油、盐、配料入螺肉。煮时先用猛火将田螺略炒,加少量油、盐、酒、姜,以除腥味,再加水焖熟,起锅
前,将油、盐、葱、蒜、紫苏等佐料下锅略炒。食之,螺汤鲜美,螺肉爽脆。
唐朝的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智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
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
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
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活动地域,也是现在壮族的聚居地区。据此部分专家推测壮族为这些古人类的后代。
壮族文化中最璀璨的文化是师公戏。壮族是个多种信仰的民族,因此壮族师公戏在这种环境气氛下,便形成了一种宗教与文艺相结
合的独特表演形式。壮族师公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冲击,依旧保持原有的风采。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一下壮族师公
戏吧。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钦州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
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师公戏,壮人俗称“唱师”、“跳师”,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壮族“师公戏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武呜、邕宁、贵县等壮族居住区,是
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师公”是一种迷信职业者。装师公的人,戴假面具,边跳边舞,以表现‘请神驱鬼,祈福消
灾’或丰收酬神的宗教内容。因为师公在祭神驱鬼时常喃喃歌舞,它没有道白,一唱到底,接着以师公调唱一些咒语或宗教故事
等,边歌边舞,多跳壮族民间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师公将滩祭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
己独有的风格。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
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是全
世界纺织工业的萌芽。
壮族板鞋舞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板鞋舞”其实就是壮族的一种娱乐消遣的东西,也是属于壮族的民间技艺与舞蹈。姑娘与小
伙们都能穿着长长的长板鞋欢快的舞动起来。那么,大家了解不了解关于壮族的板鞋舞呢?
“板鞋舞”起源于明朝广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练兵法。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广西出兵,广西要那地土州出三
百兵士灭倭寇。土司罗武杰立即征招三百人进行训练,新兵初次操练,步伐很难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将新兵的双脚夹住,三人连
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队,统一步伐,只能向前,不准后退。经过严格训练后,这支队伍战法独特,勇猛顽强,为平倭寇立下了功
劳。从此,三人木枷练兵法流行民间,演变成“三人穿板鞋”比赛。三人穿板鞋这项体育比赛项目经过艺术加工,发展成了“板鞋
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