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否可以治愈 https://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思明区厦港街道鸿山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展思维辅导。
台海网6月14日讯据厦门日报报道在小区,老党员成了孩子最亲的“奶奶”,因为有了课外活动,家长放心地交给他们托管;在社区,党员志愿者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热心近邻“园丁”,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在社会实践指导站,各级党组织组成联盟,发挥所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以近邻党建为引领,思明区深化拓展“近邻+”模式,聚力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服务水平。着眼居民群众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感受思明区近邻扶幼的丰硕成果。
镜头1
“社会大课堂”是转学生的“第二个家”
厦门市人民小学的孩子们积极担任“红领巾义务小导游”。
因为一堂生动有趣的公益数学思维课,今年3月,12岁的朱海璐走进了厦港街道鸿山社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指导站。之后每个周末,指导站几乎都有她的身影。最近,结合海洋日主题,“近邻”单位海洋三所的党员志愿者来上课,她兴奋地拉着妈妈和妹妹一起参加。
“从我家走到指导站只要七八分钟。”海璐很喜欢这个离家近、活动又丰富的“社会大课堂”。在了解到指导站开设红色研学项目后,她和妈妈李田华首先打卡辖内的破狱斗争旧址。
李田华说:“作为新厦门人,只有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才能让孩子对新家园有更多的认同感。”原来,前年9月,她们才从老家河北来到厦门。
4月中旬,思明区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故事会”在指导站举办,海璐和妈妈又积极参加,第二次探访破狱斗争旧址。如今,她们还加入指导站志愿者队伍。指导站俨然成为海璐在厦门的“第二个家”。
厦港街道党工委、鸿山社区党委将辖内政府部门、学校、社会组织等“近邻”教育资源紧密串联起来,为指导站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去年年底,团区委在指导站设立思明区青少年权益中心,引入专业团队运营,为孩子们送上素质拓展、普法教育等服务大礼包,让青少年权益更有保障。
家门口的红色阵地助力少年儿童学习成长。在美丽琴岛,随着鼓浪屿红色教育基地的启用,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党委、龙头社区党委联合厦门市人民小学陆续开展探索“红色足迹”、学习革命精神等系列活动,培养孩子爱党爱国情怀。很快,学生们将以讲解员的新身份出现在鼓浪屿红色教育基地,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厦门市人民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生讲解员计划正在推进中。一直以来,学生们坚持担任“红领巾义务小导游”,利用课余时间为游客提供鼓浪屿导游服务,这次拓展红色路线讲解非常有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鼓浪屿的历史文化。
解读
以党建带群团,思明区搭建扶幼连心桥,联结最广泛的“近邻”单位优质资源,让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社会,通过丰富的经历为孩子成长注入正能量。
镜头2
社区“阳台菜园”让孩子学知识献爱心
“这是紫苏,用来包着烤肉吃;这是车前草,有降火的功效……”9日下午,在官任社区顶楼的“阳台菜园”里,社区党员志愿者宋丽娜带领筼筜幼儿园的孩子认识植物。
菜园里,孩子们一人一盆认养的生菜、空心菜经过50天生长,已经接近成熟。宋丽娜说,不要小看这50天,孩子们天天来浇水、施肥、除虫,一路呵护菜苗长大,最后举办慈善采摘,将劳动收获转化为公益爱心,这就是一个育德育人的过程。孩子们既学习了种植和环保知识,又从实践中养成了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5岁的陈可牧是宋丽娜的“老学生”。从2岁起,他就被外婆抱着来种菜。从最初只会玩泥巴,到现在他已经能胜任“讲解员”的工作了。不仅带着其他小朋友认菜、种菜,而且在义卖活动中,他经常是吆喝得最大声的孩子。
去年,菜园经历重建,在职党员带领孩子们出了不少力。当社区党委发布菜园改造参与项目时,在职党员踊跃报名,不仅带孩子为菜园种植墙及竹栅栏进行装饰,还认养蔬菜。蔬菜成熟后,党员带头鼓励孩子们将菜送给社区高龄、孤寡老人,培养孩子们的敬老爱老意识。
官任社区党委大力弘扬近邻文化,建立大党委“供需对接+项目认领”模式,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共治共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林立高楼间的一方屋顶菜园,成为深受孩子喜爱的校外实践课堂,并且从最初单一的农耕课堂逐步发展为集科普教育、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互动互助平台。
解读
以社区扶幼实践地为平台,思明区通过项目认领机制集结红色先锋力量,党员化身“近邻园丁”,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良性互动中引领扶幼新风尚。
镜头3
“小区奶奶”悉心呵护孩子成长
中华街道镇海社区党委和共建单位双十中学联合开展“百名少先队员寻访社区百名老党员”主题活动。
眼下,学生们已逐步进入期末复习阶段。6月8日晚7时许,74岁的镇海社区党员唐秀兰和好友许秀明、郑长华结束在外的活动,顾不上吃晚饭,一起去看11岁的“孙子”——小毅。
“老大姐,我们来啦。”听到声音,小毅的奶奶赶紧来开门,在房间里做作业的小毅也赶紧出来和“奶奶”们打招呼。大家聊起家常,了解小毅的学习情况,叮嘱有什么需求尽管开口。
其实,唐秀兰和小毅不仅同住一个小区,还是结对的“祖孙”。从一年级开始,每逢社区举办冬令营、夏令营和周末活动,从接送到照看都是唐秀兰“承包”。去年6月底,小毅摔倒导致腿骨折,唐秀兰自掏腰包元,带着社区慰问品安抚孩子。今年儿童节活动刚刚确定,她第一个通知小毅妈妈。
从手机里找出小毅一年级的照片,唐秀兰心疼地说:“小毅基本都是妈妈和奶奶在照顾,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多年来的相处,让小毅只要一阵子没看到唐奶奶,就会问家人:“唐奶奶去哪了?”
唐秀兰和小毅的“祖孙情”是镇海社区党委以近邻党建为引领,做细做实关工委工作的生动写照。在镇海社区,小区党员骨干都要承担“四员”岗位职责,即政策宣导员、民情信息员、小区管理员,以及儿童辅导员。
随着社区党组织向网格小区楼道延伸,镇海社区成立了20个小区关工委,建立了80个楼道关工委小组。74岁的唐秀兰就是人防大院小区党支部书记兼小区关工委主任。关工委的成员不仅有可敬的爷爷奶奶们,还有众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在职党员。
解读
从亲情陪护、关爱帮扶等需求出发,思明区将扶幼工作落到小区党组织中,营造了“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共同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的浓厚氛围,将爱心扶幼落到“最后一米”。
近邻扶幼“三倾三共”工作法
●倾力耕耘共筑成长之梦
构建联动体系,建立专属阵地,突出红色教育,耕耘“近邻扶幼”的肥沃土壤,让党的温暖点亮童心。
●倾情浇灌共育未来之花
以教育为本发挥“近邻园丁”作用,寓学于乐、寓教于行,提高少年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
●倾心守望共护健康之路
牵好救助帮扶线,织密心灵守护网,筑牢安全保护墙,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遮风挡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