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提示:点击上方↑"雪狮文化传媒"免费订阅本刊
诗人扎西尼玛的推荐语回归家园,守望梅里作者:陈红云歌在脑海里缭绕
舌尖上却是不绝的苦涩
歌如果能穿在脚上多好
苦涩如果可以酿成甜蜜多好
没有歌的鞋子啊
回不到那个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扎西尼玛
初读扎西尼玛的这首小诗是在三年前了,那时的他置身青海,参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组织的相关培训。异乡的大美景象总勾起诗人对故乡与往事的回望,诗兴临境,有感而发,率性而作后发表在了QQ日志里。文字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语言的开始,这首带有音乐性质的小诗没有刻意的酝酿反而彰显真挚,不刻意而为却亲切得耐人寻味。
一直喜欢扎西尼玛的诗,无论怎样的抒情表意,他都忠实的依托自己熟知的事物来展开联想和思考。他近乎固执的热爱自己的家园,热爱探寻自然启示于人的真谛。
他的诗歌是有厚度的,想象丰富,感情真挚,思维跳跃,物象繁复,不难窥见诗人营造意象的能力和造句下字的艺术功底。一个诗人的素养,和他生活经验的丰富与贫乏,思想感情的强烈与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和诗人为艺术创作所必不可少的文艺修养、思考磨练和认真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近两年很少见面,我不知道诗人扎西尼玛是否还和从前一样爱喝酒,不知道他习惯性的随身携带的书包里都放着哪些好书。但我依稀可以辨认出那个以梅里雪山为背景的远方,是一个诗人用一腔真情呵护和供奉的信仰,是一方精神之上的圣洁的殿堂。
我无法想象这个从梅里的明永冰川脚下一户普通藏族家庭走出的人,在自然情境中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一种灵感和顿悟;也无法推测那座家园中心的神山是如何号召一个诗人坚守于一种笃定的回归。我常常感动于扎西尼玛那种保卫诗歌的渴望,现世喧嚣,诗歌却轻而易举的俘获了读者的审美,他的文字很美,却绝不晦涩难懂,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能力!
凝练,是诗歌表现最有特点的特点;凝练,也是如何运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美满的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扎西尼玛酷爱阅读,本身就阅读积累丰厚,早年和只身前往明永支教的诗人马华切磋吟哦,后来又神交了很多知名的诗人、学者,既有长期在基层的沉淀,又有常外出游历的积累,加之为人豪爽侠义,乐天平易,使得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思想深刻。他的诗歌没有冗长散漫的句式,蕴藏的内涵却很有分量。诗歌折射人的心境,不管时间如何消散,不问诗歌可否圆梦,诗歌从古到今就站在文学高尚的一席之上,散发着文学的人性光芒,诗人也从不会放弃意味隽永的哲理思辨。
《自然卡瓦格博》、《绒赞卡瓦格博》、《明永村的神山》、《大扎西的村落地图》、《雨崩村的格曲达叫》等亦诗亦文,地域特征明显,自然特质突出,都是诗人对熟悉的事物本真的抒情。《虫草出在五月》、《黑珍珠种在青稞地》、《市场阿主和他的愿望》当中满载乡土的物象,淳朴而丰富。当然,扎西尼玛的文字无法脱离宗教的给养,宗教滋生了文学艺术的空灵澄明,以悟道者的态度启迪读者,个人化的抒写和细节的捕捉以及那些口语化的叙事都容易和读者达成默契,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十万佛聚集的圣地》和组诗《一座寺庙的郁郁而行》,色彩清晰明快,宗教赋予语言当下的意味,天马行空,情深意长,感怀细腻,具有画面般的美感,给读者预留了可以想象的空间。
每次文友小聚,小酌微醺之际,他总爱自告奋勇的为大家唱几段地地道道的德钦民歌。他喜欢用母语赞美梅里雪山,将神山太子卡瓦格博视作亲人。扎西尼玛在朋友们眼中,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的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擅于去发现和整理乡土上那些人与自然的隐秘联系,无论是有关梅里雪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地域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