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自己的心跳

悦动白色弧线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2)班柴卓君

5月5日,瑞典哈尔姆斯塔德体育馆。

场馆中央的乒乓球台上,划过一道道白色的弧线,弧线两边分别是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乒乓球选手,第5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女子团体决赛正在紧张地进行。

写作业疲乏,我坐在姥姥身边。“还在看世乒赛呢?中国赢了吗?”我问姥姥。

“大比分2比1,刘诗雯输了一场。”姥姥并没有收回盯着电视的目光,“这球啊,看得我心脏病都要犯啦!”

我暗自好笑:中国的乒乓球那么厉害,冠军一般不都是中国吗。

接下来,轮到刘诗雯第二次上场。一开场,就看到屏幕上刘诗雯面露愁容。评论员解说,八年前由于刘诗雯两次输给新加坡选手,导致中国队与女子团体赛的考比伦奖杯失之交臂,这次决赛刘诗雯已经输了一场。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出她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第一局刘诗雯获胜,但不论是赢球还是输球,她始终紧皱双眉。每个回合结束,电视上都会给两位选手一个特写。特写镜头下,我看到的尽是极其认真的眼神。那是在足球、篮球赛场上不太可能捕捉到的运动员的心理细微变化。刘诗雯每输一个球,都会以极快的速度转过身去捡球,同时把眉皱得更紧。每赢一个球,就会双手攥拳以表心中轻微的喜悦,但更多的是一点“如释重负”。与此同时,日本选手则或是跺脚、叹气,抑或是轻轻地摇头,而赢球时会转身向观众席上的教练和队员致意以示庆祝。然而两位选手的一切表情变化,都会在下一次发球时恢复成先前那种极度的专注。

这些特写镜头下的细节,应该和我考试时相似。做答试卷时尚且手心出汗,何况在现场和电视前亿万观众的注视下进行比赛。这一场的结果,不仅关系着比对手大9岁的刘诗雯是否能弥补八年前的失误,是否能够重新证明自己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比分榜上她名字前的那面五星红旗,如果她赢了,中国将再次赢下考比伦杯!

此时,观众席上传来阵阵“刘诗雯!加油!”的喊声。这仿佛提醒着她:她的胜利,会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祖国就在她的身后支持着她。

考比伦杯的重量,似乎此刻都压在27岁的刘诗雯身上。当刘诗雯抓起那白色的乒乓球时,我感觉到她抓在掌中的似乎是命运,是她自己的,更是此次国家女子团体乒乓球的。

乒乓球在屏幕前飞快地划过,依旧形成一道道白色的弧线。此时,姥姥又把椅子向前挪动了一些,整个人几乎要钻进电视机里了。我开始懂得“球迷”的心态了,身子不由自主地前倾。心中祷告似地一遍遍念着“12比10……12比10……”只要到了12分,中国就是第54届世乒赛女子团体的冠军了,考比伦杯就又是中国的了……

终于,屏幕上划过本届世乒赛女子团体赛的最后一道白色的弧线。刘诗雯猛地转过身,举起双拳呐喊。那一刻,我的眼泪朦胧了视线。

屏幕上,观众们都站了起来。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跳起来和他的父亲击掌;肩膀上挂着一串乒乓球的中国球迷笑得张大了嘴,眼睛几乎眯成了一条缝;额头上贴着中国国旗贴纸的年轻人高举双臂欢呼……身旁的姥姥,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了。

以前,总感觉中国乒乓球得冠军似乎不在话下,金牌屡见不鲜。

实际上,在中国乒乓球队每一块金牌、每一座奖杯背后,那些他们都承受着令人窒息的压力,也经历了漫长的不眠之夜,还有那些失败后的自责和揪心的悔恨……这一次,我感受着他们的心情,分享着他们的成功与喜悦。我为乒乓球队点赞!

江南游记

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二(10)班王安然

倚河而居,择岸而栖,烟雨朦胧间,小城岁月安然静好。轻烟淡水的江南,仿佛一曲悠扬的笙箫,灰瓦白墙,淡沲间自有格调。

兰亭

宣纸上游弋的墨痕,用疏密浓淡晕开千年的谜。沉腕拨镫,素笺染墨,如同不肯停息的曲水流觞,散落一地断简残章。

日暮,夕阳冲破了云雾的笼罩,灿灿地在河面泼洒一片最耀眼的金。忽然就体悟到《兰亭集序》中作者那放浪形骸后对生命的热忱,“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

“后之览者”,亦有感于兰亭。

沈园

离人泪,是几年离索的一怀愁绪,是独倚斜栏的咽泪妆欢。东风恶,欢情薄;人成个,今非昨。错!错!错!

海誓山盟,诗词歌赋,到头来只剩了香消玉殒,锦书难托。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

惟以余生忆往昔。

西湖

孤山不孤,断桥未断。

细雨如烟,将西子湖笼成了一幅朦胧的水墨图画。

如果可以停歇,走再多的路也愿在此驻足,陶醉在赏不尽的波光云影里,徜徉于看不倦的断桥残雪间。乘一只画舫浮在柔美的时光里,月光碎了,在素月流波的清碧间,而那走过的路早已不见了痕迹。

雨丝像细密的针脚,织出忧伤细腻的画卷,浸润匆匆的流年。邂逅的思绪徘徊在那一幕游湖借伞,红尘中数不清悲欢离合的缘分。微微抬眸,唐风宋韵就在顷刻间漫上宿命尘缘。

官窑

想起《青花瓷》里的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官窑的瓷片,在时间的经纬里幻灭,入土。千年后,濯洗那青碧色的碎瓷,它好像碎了的一片天空,清得没有一丝瑕疵。那一排排天青色的杯碗,里面盛着的都是最干净的湖光天色,仿佛舀来了西湖的景浅浅地盛着。不敢去触摸,我怕沾染了最纯净的那片天。

尘俗生活,如陶瓷上散落的瓯灰,有挥不去的苍凉低落,也有黯淡了的青色底蕴,给人以冥静的幻想。

杭州

小桥古朴依旧,碧水淙淙依旧,岁月从容依旧。一袭细风拂耳而过,是江南的喃喃细语。今夜,尽请撑舟,莫须回首。水流云在,千里风尘,蓦然回首,我亦是风雪夜归人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苍山洱海

上地实验学校初二(1)班仝一涵

苍山,雄伟壮观。

坐着“乡村版布加迪威龙”拖拉机上山,一路上有青翠的松树,也有枯黄的草地,有湛蓝的天空,也有细窄的小路,有雄伟的苍山,也有美丽的洱海。我像一个孩子,睡在摇篮里,父母呵护着我,感受着大自然的怀抱。

有一段羊肠小道需要徒步行进,独自走在这样的深山老林,呼吸着自然的氧分子,闭上眼,仿佛回到了一年前的广西白头叶猴保护区,走在林间小道,抬头望去,只能看见树冠,看不见天。此时离广西并不远,同样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走到半山腰,一片稍微开阔点的平地,前方一览无余,天空是一种神奇的状态,像是把一个巨型的蓝色凸透镜放在天上,洱海像一面镜子,反射着阳光。我知道,崇圣寺三塔之一的千寻塔就在附近,我终于体会到了王安石口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是什么样的景象。这次爬苍山,观远景,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云南的美,更让我体会到了清高孤傲、不畏小人的豪迈之情,远望的眼神和阳光的反射给了我前进的方向。

来到洱海边,一眼望去,对面的岸边被一层薄雾笼罩,水面波光粼粼,好像鱼的背鳍露出水面,马龙峰顶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茫。登上“洱海一号”游轮,站在船舷边,感受着徐徐清风、温暖的阳光,红嘴鸥在船边飞翔。

苍山雪,洱海月,有风景,有历史,有现实,有传说。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我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录它们曾经的美景,留下美好的记忆。

彩云之南,风景神奇秀丽,苍山雪映洱海月,千寻塔下吟古句。彩云之南,名不虚传。

风景背后的故事

牛栏山一中高二(14)班杨颜睿

且听,一声春雷,那贵如油的春雨也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再看,漫山遍野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水润,如画一般的美丽。

踏青是每年的这个时节里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正赶上清明小雨,倒是为我们的出行添上了一抹异乎寻常的意境。

春季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便是花雨了,杏花、梅花、桃花、海棠,就连那漫山遍野的荆棘与杜鹃也是竞相绽放了。

我下定决心,趁着假期,定要一览芳华,品味迷人的花香。

我同妈妈带着姥姥、姥爷,一起到山间田野处,观赏杏花。远远地望去,那一树的雪白,渲染着春天的活力。走到近前,每一片花瓣像抹了一丝胭脂,粉嫩粉嫩的,甚是可爱。细细的花蕊呈现出一片灿烂的黄色,让人感觉到了春的温暖。

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花香随风飘散,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杏花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来又默默地去。杏花如纱,似梦、像雾,她沐浴着春天的阳光,经历过寒冬的洗礼,才能装饰着乡间田野,朴素却不失优雅。清风带来了花雨,像一场沉睡的梦,仿佛我就是杏花,不禁沉浸在这花海里。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怀念已故亲人的日子。望着这“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朵朵杏花,独自站在树下,那杏花雨纷纷飘落在我的肩头,滑过唇边,落在脚下,心里不由酸涩了几分。看着母亲及姥姥姥爷的面带笑容,我的眼睛里却不知为何会有泪花。

妈妈说:小时候,每到花开时节,哥哥会带着她去登山,摘杏花。

她哥哥,我的大舅,是她心头永远思念的人,也是每个清明节她必去碑前缅怀祭奠的那个人。

我说:妈,以后每年这个时节,我都来陪您赏花、登山。

她的眼里,充盈着晶莹的东西,嘴角处微微一翘,转过了头,望向远处。

清明节带给我的,不只是杏花雨,还有一句经典:你现在所拥有的或许是别人望尘莫及的,且行且珍惜,不要失去了才幡然醒悟。

那一处风景背后,藏着我和母亲的心事。

读史之趣

北京市第中学高三(8)班张紫煊

读史如同赏诗品茶,讲究挤出一个无所事事的午后,挑一扇树影斑驳的窗子下坐了,执一卷线装竖版的《二十四史》或绢面烫金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心如止水地读上几页--是读,而不是翻:要像最挑剔的老饕一样用舌尖细细品过每个字眼儿,咀嚼至榨干每一滴玉露琼浆,方能从白纸黑字中咂摸出个中滋味来。

依我看,读史可以是天下最热闹的趣事,但不是以评论者的多寡而论。读史如同照镜子:你看到了历史,历史也在照映你。“那冷冰冰的书卷,全是人的故事,却没有人的气味。”张爱玲女士对历史的形容,可能是我见过的最贴切也最荒谬的了。大抵许多人自以为是看客和听众,实际上人人都站在历史的舞台上--这是怎样的一场大戏,如何能不精彩:被后人口诛笔伐的古罗马暴君尼禄,会在观看悲剧时哭得泣不成声;征服高卢日耳曼、改写欧洲历史的一代名将凯撒,也曾满腹牢骚地哀叹:“我早已过了亚历山大大帝逝去的年龄却一点像样的成就也无。”

读史时邂逅的人,仿佛古城中酒家的招牌,重见天日时,厚厚的泥土下是美酒的芬芳,那香气叫人不饮自醉。史书里的人活在读者为之构想的空中楼阁里,那些透明却无法逾越的墙壁,是求之而不得的距离美,如同美人覆上的面纱,叫你被那上面的花纹勾得心痒,却无法一窥她的真容。不过,她一定不是唐代的女子,那些崇尚戴上假胡须、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的巾帼们,喜欢和男人一起大呼小叫地把球踢来踢去,绝不会把自己的容颜隐藏在面纱之下;宋代的闺中女子倒或许会在上元节那天把面纱别在金簪下,惹得文人士子们好一阵浮想联翩:那冰镇的酸梅汤和甘甜的雪梨汤是怎么样被一双双纤纤素手捧在掌心,被街边杂耍摊上时不时爆发出的欢呼和尖叫所吸引,提着裙角轻移莲步地挪去。这美好似西湖春晓时笼上的一层薄雾,越是朦胧摇曳越叫人心动;有一枝桃花颤颤临于碧波之上,你闻到馥郁的花香,就嗅到了一整个春天。

读史,如同披星戴月的旅人在清风徐来的夜里看到炊烟袅袅:顶着月的清辉,想到家的温暖。还在路上的人每每抬头守望的,便是这清风与明月下的人间烟火。指导教师晏辉

家乡的颜色

南彩第二小学五(2)班刘子晗

我的家乡在河北,是个半山区的小村庄。

村子西北两面环山,前面是一片平原,东边是弯弯曲曲的小清河。爷爷小的时候山上长满了野草和树木,天蓝地绿,夜里常常听到狐狸和狼的叫声。那时,家乡是绿色的。

后来乡亲们为了改善生活,一味扩大种植面积,兴办企业,发展经济。从那以后,山坡上土石裸露,刮大风时黄土满天,下大雨时泥石流阻断村里唯一一条通向县城的公路。小清河成了一条污水河。鸟儿们飞走了,鱼儿消失了,野兽也不知迁徙到了哪里。这时,家乡是土色的。

啊,我庆幸!经过一番番挣扎,人们终于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对生活有多么重要。说不清究竟从哪一天开始,乡亲们开始了退耕还林。

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山上种满了树,松树、柏树、桃树、杏树、梨树、李树、栗树、柿子树……春天,山坡上鲜花遍野,红的、白的、黄的、蓝的……再加上青松绿柏的掩映,让眼睛应接不暇。蝴蝶、蜜蜂在花间翩翩起舞。夏天,绿树成荫,鸟儿躲在密林中歌唱。当你夜间听到狐狸的叫声,白天上山去看吧,你会大吃一惊--梅花似的脚印,不仅仅有狐狸的,还有狼的呢,偶尔还能看到松鼠在松柏间蹿来蹿去。秋天,果实成熟了,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柿子,红绿相间的是苹果,灰褐色的是板栗。冬天,一场大雪,平原一片白皑皑,山坡上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下,小造纸厂、轧钢厂关闭了,水泥厂搬迁了,天空变得又高又蓝,小清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清纯。一条条鱼儿在水草间自由自在地嬉戏。

乡亲们开发旅游区,新修三条直通县城的柏油路,兴办起农家院,接待起前来旅游观光的客人。

现在的家乡天蓝蓝,水清清,树碧绿,庄稼金黄,五颜六色,我更爱我的家乡了。指导教师刘杰东王爱苹

新媒体制作人员张军

赞赏

长按







































招聘主管
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ujiadia.com/bdss/3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