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老牌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你会发现法国是一个奇葩。这个国家,爱玩赛车,勒芒、F1、拉力赛一样都不缺,而我们却看不到一辆缸数超过8的法国品牌超级跑车;这个国家,奢侈品满目玲琅,而我们却看不到一辆超过百万人民币的法国豪车。
再看看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哪个没有知名的超跑和百万级豪车?偏偏法国没有。
▲V12的现代法国车?对不起,从没量产过
要知道,法国是欧洲地区历史悠久的大国,曾多次对英国、德国、意大利发动战争,曾是引领西欧发展的强国。
直到今天,法国在科技、工业、经济上还十分领先。但就是这样一个欧洲大国,尽生产小排量、平价的车,未免让很多人觉得奇怪。难道法国人不追求奢华吗?也不是。实际上,这跟法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相关,主要有四点原因:
1、庞斯计划:饱受争议的政策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回到上世纪初叶,确切地说是年,那时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影响到全球各地,包括西欧。当其他欧洲国家饱受折磨,法国却进入本国汽车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无数个汽车品牌如雨后竹笋般成长,就类似今天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一般。
▲PanhardetLevassorCabrio-CoupéPourtout
但经济危机没波及到法国只是短暂的假象。毕竟法国走上资本主义的步伐比其他西欧国家晚一点,属于“慢热型”,不久后,法国也吃到了苦果。尤其进入30年代,这场灾难的杀伤力就呈现了,雪铁龙在年就负债累累,其他主流厂商也赚不到什么钱。
▲雪铁龙工厂
虽然那时法国汽车品牌的数量达到50家,但在年,法国汽车总产量甚至还没年高,排名在德国、英国之后位居第三。可以说,法国汽车到了上世纪30年代相当于进入黑暗时期。
当然衰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经济危机,还有汽车工业太分散,不够统一,这样不仅会影响投资效率,而且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和制订合理的车价。许多车企倒闭都因为生产方式不合理,从而影响到产品竞争力。
另外,在年,德国法西斯主义开始疯狂扩张,发动对法国的战争,法军全面溃败,导致很多法国车企受影响。到了40年代初,所有车企都不好混,很多车企被炸或沦为德军的代工厂。为了挽救本国工业,法国政府着手干预和重组。
▲二战时期被炸的雷诺工厂
说到政府干预,这里有个时代背景。上文提到德国入侵了法国,而由于法国曾在一战时牺牲了众多生命和财力,所以一战后很多法国国民都厌战,包括统治阶级。
当时法国政坛存在着“维希法国”和“抵抗的法国”两个极端,前者以罗贝尔·布拉吉、德里厄·拉罗歇尔、马塞尔·戴阿为代表,甘愿出卖国土以谋求德国法西斯停战,从而暂时维持法国的和平。而后者以戴高乐为代表,愿为“法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斗,并成立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为了安定国民人心,采用许多强有力的政策发展经济,其中一个就是掀起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年,雷诺汽车、法国航空公司等巨头都收归国有,甚至连大银行也国有化,效法苏联走计划经济的路子。所以,政府干预是那个年代的正常特征。
德国法西斯投降后,法国终于可以静心搞本国汽车重组的事情了。年,庞斯计划诞生,实际上相当于法国汽车工业重建的“五年计划”。
它是以计划发起人的名字命名,将法国本土的车企分成两大类——商业用车(比如卡车、客车等)和乘用车(就是通俗说的私家车,能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出口国外)。
初期先围绕7个大品牌做工作,它们分别是雷诺、雪铁龙、标致、Panhard、Berliet、Ford-SAF和Simca。雷诺和雪铁龙因为是法国数一数二的大车企,所以获得最多的权限,允许自主独立运作,但其他五家就要分组别了。
比如标致要和Hotchkiss、Latil和Saurer合为一组;Berliet要和Isobloc和RochetSchneider合为一组;Panhard则和Delage-Delahaye、Unic、Bernard、Laffly组成“法国汽车联盟”。这些组是根据各家厂商的特点来划分的,有点模糊和理想主义,由庞斯计划的要求给它们指派需求和任务,以更合理生产商用车、私家车等。
现在说说更多人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中医白癜风知名医院